Mahāyāna
Mahāyāna:大乘。梵语Mahāyāna[ 虽然南传上座部佛教普遍用Mahāyāna (大乘,摩诃衍)来尊称北传佛教,但是,“大乘”(Mahāyāna)一词在整套巴利三藏及其义注、复注都不曾出现过,它属于梵语的专有名词。]。mahā意为大,含有伟大、高贵等义;yāna为车乘,运载之义。谓能将无量众生从生死此岸运载至觉悟彼岸,故名“大乘”。
大乘佛教为佛陀入灭五百多年(公元前1世纪)之后在印度兴起的一种佛教形式,主张修行菩萨道,普度众生,并以成就佛果为最终目标。大乘佛教崇拜许多的诸佛、菩萨、诸天等,受持传诵大乘经典,并把以前的佛教传统和当时与之并行的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佛灭一千多年(公元7世纪)以后,大乘佛教融合婆罗门教-印度教的鬼神崇拜、咒术信仰等因素,形成“密乘佛教”或“金刚乘”。
当大乘佛教流传到中国汉地之后,与中华文化相结合而形成了“汉传佛教”,之后又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
密乘佛教后来流传到西藏,吸收了当地的苯教信仰而形成“藏传佛教”,之后又传到蒙古、尼泊尔、不丹等地。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因为是从印度往北传播而形成,故合称为“北传佛教”。他们与南传上座部佛教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语系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