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ṁskrta
Saṁskrta,【梵语】梵语(原意︰整理好的)。梵语似乎是人工组成的语言。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二说︰「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47个字母)。」梵语这个名词﹐可能就代表印度语言学者早有的想法。不过﹐梵语一词在中国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梁高僧传》卷一《安清传》说︰「於是宣译众经﹐改胡为汉。」「胡」字在同书的元﹑明本作“梵”﹐用“梵”代替“胡”﹐表示中国学者对梵语有了进一步认识。梵语元音分简单元音﹑二合元音﹑三合元音﹐辅音分喉音﹑腭音﹑顶音﹑齿音﹑唇音﹑半元音﹑噝音和气音等。 名词有性(阳性﹑阴性﹑中性)﹑数(单数﹑双数﹑复数)﹑格(体格﹑业格﹑具格﹑为格﹑从格﹑属格﹑依格﹑呼格)的变化。 动词变位包括单数﹑双数﹑复数﹔人称有第一﹑第二﹑第三人称﹔时间分现在时﹑未完成时﹑完成时﹑不定过去时﹑将来时﹑假定时﹔语态有主动﹑中间﹑被动﹔语气分陈述式﹑虚拟式﹑命令式﹑祈使式(不定过去时的虚拟语气)﹔语尾分原始和派生两种。 义净在《梵语千字文》的序言中说:“并是当途要字﹐但学得此﹐则余语皆通﹐不同旧千字文﹐若兼悉昙章读梵本﹐一两年间即堪翻译矣﹐”但是﹐这是难以做到的﹐其后还有一些书﹐如《翻梵语》﹑《翻译名义集》等﹐也只是单词对译一类的书﹐从《高僧传》中可以看出﹐唐代一些佛教寺庙教授梵语﹐至於用什么课本﹐怎样教﹐我们都不清楚。(录自︰http://db2.library.ntpu.edu.tw/cpedia/Content.asp?ID=50018) 现代印度语为印地语,印地语标准语有母音11个 ,辅音43个。54个音位中,有1个母音和5个辅音是外来音,只使用於外来语中。印地语原有的10个母音都有对应的鼻化形式。辅音中不但清塞音、清塞擦音等有对应的送气音,浊塞音、浊塞擦音、闪音等也都有对应的送气音。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一般没有重音,也没有声调。语法比梵语大大简化,名词有阴性、阳性和单数、复数的范畴。在少数代词中还保留了格的残余形式。名词格的形式已经消失。句中名词或代词跟其他词之间的关系是在名词或代词后面用后置词来表示。名词或代词等带有后置词时,其形式有一定的变化。动词除有人称、性、数等范畴外,还有体、时、式、态等范畴。句子的基本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辞汇方面,基本词汇大部分是从梵语演变而来的。各专业学科的术语,近来的趋向是直接取自梵语,或用梵语构词法创立新的梵语词。在穆斯林统治时期,印地语吸收了大量波斯语和阿拉伯语词。英国统治时期,它又吸收了大量英语词语,至今还在不断地从英语吸收新的词语。在吸收外来语同时,还吸收了外来语的一些构词手段。(http://baike.baidu.com/view/65810.htm)